Search

如果告訴你,台灣Covid-19的致死率將有機會快速下降到2%以下,會是好事嗎?如果英國的致死率一直...

  • Share this:

如果告訴你,台灣Covid-19的致死率將有機會快速下降到2%以下,會是好事嗎?如果英國的致死率一直停在15%,沒有後面巨幅增大的「分母」,英國民眾,會罵他們的政府嗎?

台灣累計至9/24,確診人數1萬6176,死亡841,致死率是5.2%。台灣從五月份的疫情爆發,很快速的在二到三個月的時間,幾乎達到「本土清零」的程度,這實在是很令世界各國稱羡的成果。但是,仍然有一些人,不斷的以台灣的「高致死率」,來批評台灣的防疫政策做不好,而無法好好的感受,現在得來不易的「疫情平靜」。

台灣的「高致死率」,其實,很多人都談過了:初期的感染者是年長、有多重慢性共病者,再加上突然的爆量,醫療能量一度無法調適... 當然,也有人提到,我們對Covid-19相關的死亡,認定比較寬鬆等等。

我在這裡想提的是,我們有沒有想過,這個「高致死率」,可能是因為我們控制太好、太快把疫情控制下來的關係?

死亡的841人,我們當然感到非常的難過!那是病毒的錯,但是,我們也不要否定大家對防疫的努力,我們真的控制得很好,如果不是,我們的確診人數,就不只這個數字了。

如果我們疫情失控,確診人數爆增,雖然伴隨著的死亡人數也會增加,但是,因為疫情的大量擴散,就會有大量的輕症和無症狀者,如此,就會讓致死率下降。這樣的「致死率」下降,應該不會是我們想要的吧?所以,為什麼要這個時候這麼在乎「致死率」沒有下降?

我們可以來看看英國,在早期疫情爆發的時候,「致死率」高達15.24%,比台灣還高出許多。那麼,英國的致死率,後來是怎麼下降到1.8%的呢?
2020年4月25日,確診15萬5千人,死亡2萬3600,致死率15.2%
2021年9月22日,確診760萬人,死亡13萬6千人,致死率 1.8%
看到這樣大幅下降的「致死率」,從15.2%降到1.8%,我們不會比較欣慰的,因為在這段時間,死亡人數增加了 11萬多人,但是,因為確診人數增加更多——745萬!如此巨幅的增加分母、分母比分子增加的幅度大上許多,相除之下,自然「致死率」就會下降,但是,這也意味著是疫情的失控,大量傳播的結果。所以,致死率是會下降的,代價就是巨大的「分母」,這並不是我們所樂見的!

累計至9/24,台灣確診人數1萬6176,死亡841,致死率是5.2%。各位可以想像,如果我們和新加坡一樣,每天確診6000人(新國一天確診1500人,台灣的人口數是新國的4倍),不用兩個星期,我們的確診人數就可以來到8萬4000人,疫情大幅擴大,年輕人的占比就會增加,此時,我們的「致死率」就可以下降到1~2%了。「致死率」雖然可以下降到比較好看的數字,但是,我想,這並不會是我們所樂見的!

台灣的「致死率」為什麼居高不下?
我們知道,這個早期的高致死率,如果要「下降」,就是得靠大量的社區傳播、大量的人被感染、大量的輕症,把分母衝大。因為台灣的疫情控制太好了,及早框列,減少社區的大量的傳播,疫情太快平息,基數衝得不夠大,造成確診的「分母」沒有機會大幅度擴大。早期死亡的分子不變,分母又沒有大幅增加,當然死亡率就不會下降。
所以,這個高「致死率」,就是一個「採樣」的誤差,這個誤差,是因為「人為」的介入造成的:我們這種「衝天炮的上升,跳水式的下降」,也就是因為疫情早期快速獲得掌握、有效控制的結果。

我們不必再去耿耿於懷那個已經過去的「致死率」為什麼還這麼高?其實,很多國家的早期「致死率」都這麼高,只是後來都被「大分母」洗下來了,台灣全民的努力,讓這個「分母」無法肆無忌憚的壯大、讓這個「致死率」沒有機會被洗下來!也不是壞事!「致死率」開始下降,未必是好事!我們只要繼續守好就好!

現在已經九月了,不要再停留在五月的崩潰了!
人是要往前走的!我們繼續為防疫而努力吧!

=====
如果大家有興趣,我們可以來細看看英國的三波疫情
A. 2020年4月
每日確診高點4千人,死亡高點900人,累積致死率高點15% (樣本數不夠,抽樣偏差) 請問,如果一直停在這個15%的致死率,沒有後面巨幅增大的「分母」,英國民眾,會罵他們的政府嗎?

B. 2021年1月
每日確診高點6萬人,死亡高點1200人,累積致死率高點2.68% (抽樣樣本數足夠,就能反應實際致死率2%)

C. 2021年8月
每日確診高點3.8萬人,死亡高點僅133人,累積致死率高點1.8% (可以看到疫苗覆蓋率,能正向下降致死率,進而再將累積致死率下降至1.8%)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